欢迎来到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现在时间是:
精读精讲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农网】让农耕文化“活”起来

来源: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编辑:王秋实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6日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建造文化强国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底气所在和自信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并号召“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农耕文化“活”起来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顺应科技创新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让农耕文化“活”起来,需要遵循从“留存”到“复活”再到“复兴”的建设思路。

品农耕之美,守正创新,让农耕文化“留存”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从几千年农业生产生活中孕育而出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从独具特色的宅院村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乡土气息浓厚的节庆活动,到耕读传家、敬老孝亲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都是悠久农耕文化的具体体现,彰显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深远的价值追求。农耕文化的美,不仅表现在田园风光、农业用具、节庆仪式等符号表征上,而且体现在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孝悌忠信等精神观念中。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推进中,农耕文化逐渐退场、日渐式微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新时代要让农耕文化“留存”,需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守正是指内容正,创新是指形式新。“内容正”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汲取并传承农耕文化的精华内容。“形式新”要求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农耕文化传播方式,拓宽农耕文化传播渠道。除了通过建造农耕文化博物馆、举办农耕节庆仪式、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园等传统手段外,还可以通过创建特色农耕文化IP、发展“农耕文化+互联网”项目、研发农耕文化创意产品等新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农耕文化、爱上农耕文化,从而展现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

借科技之光,数字赋能,让农耕文化“复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如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日趋丰富,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热点、潮流,正成为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农耕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现代思维方法、借用现代科技力量,对自身进行包装升级,从而实现“复活”。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挖掘活化农耕文化资源、创意农耕文化创作传播呈现方式、培育和塑造特色农耕文化IP上的作用,以实现农耕文化数字化。

实现农耕文化数字化,首先要打通农耕文化数字资源,统筹利用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国农耕文化资源,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农耕文化符号表征和精神观念,丰富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其次,要搭建数字化农耕文化新场景,营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农耕文化新体验。目前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因具有成本较低、操作便捷等优点而大受欢迎,正成为助推农耕文化走入大众视野的有效手段。被誉为“东方美食生活家”的李子柒就曾凭借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创意展现中国农耕生活之美,而广受欢迎、火爆全球。此外,稻田声光电艺术、CAVE虚拟成像系统、虚拟解说员系统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逐渐被用于农耕文化博物馆、体验园中。最后,要筹推进农耕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和农耕文化云建设,增强农耕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通过多终端广泛传播,让人们随时随地接受农耕文化熏陶。

铸强国之梦,凝心聚力,让农耕文化“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传统文化属性的农耕文化,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和丰厚滋养。“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而农业强国的基本前提就是乡村振兴。具有资源属性的农耕文化,对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有效治理、加快繁荣乡村文化意义重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宝贵财富和深厚“家底”。

新时代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工作,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汇聚起全党全社会力量,携手协同传承发展农耕文化。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鼓励支持引导农耕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工作,为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更多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先进理念应用到农耕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中来。农耕文化的复兴,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也需要汇聚全社会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力量。企业主体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挖掘盘活乡村农耕文化资源,培育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科研院校要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知识优势,为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社会组织要注重发挥民间艺人的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农耕文化宣传保护工作,积极为政府农耕文化建设项目建言献策。最后,还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的良好风气。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让农耕文化“活”起来,需要使其“留存”、“复活”和“复兴”,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我们既要不失农耕文化的本色,又要赋予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为建设文化根基和农业根基稳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作者: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方菲 黄美琴(本研究为《文化自信视域下农耕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中国农网 https://www.farmer.com.cn/2023/03/26/9992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