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现在时间是: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新闻

【荆楚网·老员工评论大赛·理论评论】以文物宝藏之蕴强文化自信之基

来源: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编辑:王秋实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9日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成功“出圈”,到《国家宝藏》《上线了文物》等传统文化类节目以破竹之势不断壮大,文物的展现形式开始一改过往难以接近、束之高阁的威严感,逐渐以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方式面向大众,“用文物讲述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的新形式受到如潮好评。这一系列文博类影视作品赢得热烈反响的背后,是中国式表达风格中展现出来的文化自信以及文物表达形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散发的独特魅力。

去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被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反复提及。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五千年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依据和源泉,文物作为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能生动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底蕴,彰显一个民族的风采。做好文物的保护、创新文物展现形式、向人民讲好文物背后深沉的历史故事,才能从这些“国家宝藏”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掘文物宝藏魅力,在保护中激活传统文化盎然生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

借助文物力量,为传统文化“勃发生机”追根溯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拥有浩瀚的历史文物宝库,文物是辉煌中华文明的具象和实证,亦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见证,它将传统文化的绮丽展现给中国人民,为文化自信注入强大动力。保护文物,使之重发生机和活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滋养文化根脉、启润民族之魂的应有之义。

做好考古工作,为文物宝藏“辉光日新”助力添彩。“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考古挖掘是展示中华民族历史,发掘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陕西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打通考古发掘全链条,让考古和文物走进大众视野;四川大学三星堆考古队运用X光技术,在“月光宝盒”中发现焊接技术新证据……重视文物挖掘工作,创新文物挖掘形式,不仅能为文化自信溯本追源,还能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更为丰厚的文化滋养。

精进保护技术,为文物宝藏“散发魅力”保驾护航。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守护好这些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截至今年十一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修复项目55项,完成文物保护修复715件,用精工细作重塑昔日辉煌。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持续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研究队伍建设,用科技赋能,促进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创新发展,在文物重获新生的同时,也促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为文化自信培根铸魂。

创新文物展演形式,在流转中催生传统文化新兴态势

“文物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实物见证,更承载着中华文明亘古至今连绵不断的历史基因和精神特质。”运用创新手段让更多文物“活起来”,是生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升级场馆展示方式,着力打造沉浸体验。“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作为文物的“储存卡”和历史的“解码器”,叙说着华夏民族的赓续与传承。近年来,我国形式新颖的现代化博物馆数量呈规模化增长,推陈出新成为了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江苏省博物馆“博物知旅”的开展,到自11月18日晚开始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举行的红墙灯光秀,博物馆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用新技术、新创意,和新兴的文物展演形式吸引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

结合新兴媒体优势,开展文博艺术革新。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近年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线上文博类文艺作品蓬勃发展。继《寻古中国》《博物馆之城》等文博类电视节目成功出圈后,网络直播三星堆、海昏侯墓等考古发掘过程相继受到好评。前日,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引发热议,本片带观众领略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文物“背面”的世界,随着微痕之下的秘密被揭开,三星堆文物在时间逆旅中焕发新生,在新时代里诉说着遥远的东方故事。

打破古今时代壁垒,激发文创产品活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段时间以来,高质量的文创产品致力于以恰当的创意形式,把历史内涵融入时代审美,赋予文物以鲜活的生命力。从马踏飞燕玩偶憨态可掬的造型到《千里江山图》数字展等数字文创的火爆,都在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催生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态势。

讲好文物家国故事,在传承中厚植传统文化民族情怀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文物是时代与历史的镜鉴,它们的背后寄寓着浓烈的家国情怀。

铭刻历史轨迹,牢筑文化记忆。文物或从战火纷飞中幸存,或曾为一个繁华盛世的象征。“冠天下而垂无穷”的蜀残石经倾注着烽火中舍命护文脉的一片丹心;“家国永安”铭枕远在异乡苦诉着“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的热忱衷肠……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从万国来朝的昌盛繁荣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动力,亦在山河破碎的朝代更迭中吸取居安思危的教训,让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永远在我们的精神旷野里“明月高悬”。

抒发家国情怀,助力文物归家。“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一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你能带我回中国吗?”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记忆。短片讲述了中国玉壶逃离大英博物馆寻找自己家乡的故事,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共识,深刻凝聚了我们中华儿女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国最好的文物却不在中国”,始终是国人锥心之痛,我们更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融入精神血脉,坚信散落到世界各地的文物一定会堂堂正正地回到祖国与我们团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华夏声音。“我们自信起来了。人们怎么想问题,都跟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基因血脉有关。”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脉绵延不绝,智慧的古老东方大国从历史深处的丝绸之路走来,正走在从文化古国到文化大国再到文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是因为上千年来我们一直有着自己的文化,这是独属于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气质。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有利于培育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正得到妥善地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在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里厚植下对于民族文化深刻的认同和自信。文物在新时代里溢彩流光,泱泱华夏上千年的悠悠文明正在迎着朝阳走向锦绣前程,面向未来亦走向世界,一展东方大国的千古风华。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奋进,持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7232437.html?spm=zm1033-001.0.0.1.sUvFI7

作者:蔡雨薇(bat365中文官方网站2023级研究生)

指导教师:田甜(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