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现在时间是: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新闻

【光明网】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

来源: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编辑:万融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1日

作者:田甜(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副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华东(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书记、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持续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包括农业高校在内的我国各行业、各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高校社会服务也需及时转换角色定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动力转化、路径优化、目标聚焦下功夫,实现服务模式由“参与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方式由“单一型”向“融合型”转变、服务目标由“点状突破”向“链式贯通”转变。

动力转换: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推动高校服务理念由“参与型”向“服务型”转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将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示范创新三个关键贯穿于服务乡村振兴全过程、全体系和全人员。

一是抓技术创新,整合资源攻克农业科技领域发展难题。既要敢于承担“大项目”,打破学院学科壁垒,以重大任务为纽带,组建大平台、大团队,解决耕地、种子等大问题,不断提升科技原创能力,着力破解农业科技领域的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也要勇于突破“难项目”,加强与综合性大学、工科性大学的密切合作,努力在智慧农业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二是抓示范创新,进一步拓展农业推广示范基地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在保持传统试验示范站技术示范、应用研究、人才培养和国家交流合作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促成农业高校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将技术服务范围拓展到农业、经济、环境与健康等多方面,全面提升国家农业生产力。

三是抓服务创新,将社会服务意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新时代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要实现由被动参与向主动服务的思想转变,主动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及课程设置、员工考核评价、学术机构职责与使命、科学研究意义与价值等与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一一对接,以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路径优化:以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为重要支点,推动高校服务方式由“单一型”向“融合型”转变

协调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转型升级应秉承系统化思维,充分统筹好各方资源、处理好各方关系,以教育、文化、党建助力作为支撑,切实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一是抓教育助力。实施“甘露工程”扶持基础教育。通过支教项目、互联网课堂建设、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培训、搭建“学校+地方+企业”爱心桥等形式,筹集资金改善基础教育设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实施“活泉工程”培育乡土人才。通过发挥高校农科教平台及专家人才优势,利用自身场地设施和团队团队开展各类农业人才及基层干部培训班,同时选派专家人才开展挂职锻炼和实地指导,以“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形式解决乡村人才瓶颈问题;实施“春风工程”输送专业人才。通过调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选派博士服务团、开展老员工实践活动等形式,整合高校人才资源,深入开展乡村科技服务、生产指导、政策宣传等活动,形成“岗位科学家+博士科技团+员工志愿者”的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

二是抓文化助力。发挥高校团队团队优势,推进乡村文化挖掘与保护,深入调研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培训指导助力新型文化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实现创新发展;发挥高校资源整合优势,推进文化与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等方面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实现以高校科技文化服务推进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型,推动乡村文化走向振兴。

三是抓党建助力。推进党建结对互助,做到与对接点需求和资源禀赋结合、与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和优势结合、与结对基层党组织需要和特点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党建帮扶结对工作,带动基层组织能力提升;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培训和技术服务、干部基层挂职等工作形式,形成间接性和长期性互助的长效工作机制。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转型升级必须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决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和做法,推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绿色标准体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手段、方法、路径等必须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和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建立绿色生产标准,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及生态破坏,始终坚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传统产业生态化、循环化、低碳化转型发展,创建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的服务方式。

二是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要求,打破学科界限,集成多学科理论和科技成果,推广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发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农业绿色发展体系。

三是达成绿色目标体系。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同时,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开展绿色低碳理念宣传、科普活动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形成乡村生态振兴。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农业高校应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

一是充分利用主体资源。在资源整合方面,农业高校应向内求动力,加强校内各资源的协作,打造多学科参与的学术共同体及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创新联合体;向外“扩张力”,借助政府提供的技术和高校输送的人才,利用企业将新技术与新应用实践到农业生产之中,帮助农民规范操作,并提高技能,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二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运用好网络资源,实现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构建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天网”,以及充分利用现代传感器、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地网”,实现“天网+地网”乡村建设智能化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借鉴并转化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与有效做法,多平台实现内外合力,全面解决乡村振兴中面临的粮食安全、生态保护、食品健康等问题。

目标聚焦:以共享发展为根本要义,推动高校服务目标由“点状突破”向“链式贯通”转变

共享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应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动利益相关者一起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实现价值共创,成果共享。

一是抓社会助力。发动员工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充分了解地方资源禀赋、特色产业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推广“金融+科技”扶贫模式,积极为乡村产业发展招商融资,帮助乡村打造新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二是抓服务助力。构建综合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系统的智力支持与服务保障。以成立研究服务机构、组建高校“思想库”“智囊团”为依托,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供科技助力,并在过程中理顺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赋予科教人员必需的权利,激发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动能,使农业高校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全方位打造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的“高校样本”。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KS132)和湖北省中青年理论家项目(21ZD212)阶段性成果】

文章链接: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2-06/18/content_35820093.htm

[责编: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