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运丽 文章来源: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发现(授权发布) 更新时间:2018-01-25 录入:吴玲香 ]
“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等”“七条”道路,为我们设计出了乡村高质量、深内涵发展的实践蓝图。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新时代“三农”工作者必备的业务能力和基本素质。懂农业才能爱农村,爱农民才能兴农业。高校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职能,农业院校具有“学农、知农、爱农、兴农”的优良传统,与“三农”建立了密切的有机联系,怀有深厚的情感认同,是践行“一懂两爱”要求的主力军。缘于学科设置、团队队伍、新型智库、研发成果等服务“三农”优势,农业院校应主动承担起乡村振兴的崇高使命,善于为乡村振兴助力发力,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领跑者。
一是要吃透农业理论政策,建言献策乡村振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新时代党“三农”理论政策的最新成果,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实践方向。党的政策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才能更好地发挥支农惠农,富农强农功能。农业院校的涉农专家、理论骨干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学科优势,加强乡村振兴研究,全面提升乡村振兴理论政策水平。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因时、因人做好十九大精神解读,助力农民掌握最需要、最关心、最迫切的理论政策问题;同时积极建言献策,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变理论成果为资政方略,助力发展决策科学,提高乡村发展质量。
二是创新农业科学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从传统的种植养殖到现代的植保育种、农经管理等,充分反映了农业产业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应优化配置相关学科专家人才,组建研究开发团队,设立科技攻关项目,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研究开发优势。要建立校企、校地之间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做到农业科技研发紧接农村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供销一体化整体推进,逐步建立强大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切实促进农业产业兴旺发达,为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持。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助力农民生活富裕。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既是农业院校肩负的责任义务,也是科研人员应有的使命担当,更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发家致富的迫切需要。农业院校应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优势,将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生活实际相结合,紧跟农民群众需求,做好“技术下乡”工作。指导农民群众切实掌握、有效运用农业科技成果,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品质效益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助推农民生活富裕。
四是发挥人才智库功能,协同服务乡村发展。农业院校是培育乡村建设人才队伍的基础平台,在校师生和毕业员工是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应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引导农业院校各类人才自觉肩负起新时代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历史使命,发展壮大富有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精神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潜能,协同提供服务。要将技术专家的科技成果、人文学者的理论思想、青年学子的创业计划、优秀员工的投资意愿等有机整合,无缝对接“三农”,牢固扎根乡村,激发生机活力,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力求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是要发掘农业文明价值,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决定了乡村的自然风光、田园村落、乡风民俗、精神信仰必须体现和谐共生,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必须体现生存智慧,文化教育、乡村治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必须体现公平正义。中国农业文明以精耕细作和安土重迁为核心价值取向,蕴含深厚的农耕情怀,形成了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伦理观念基础之上的优秀农耕文化传统,契合乡村振兴总要求,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深厚的价值滋养。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科教、人才和服务优势,充分发掘农业文明价值,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下乡”,帮助农民群众丰富精神家园,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正能量,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保留乡土底色。
(作者简介:黄运丽,女,史学博士,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教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bat365登录入口分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农业文明与文化)
http://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201801/10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