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现在时间是:
学术交流

吴理财教授为公司师生详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问题

来源: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编辑: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3日

5月12日下午3点人文楼副楼A301,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政治制度研究所所长、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理财教授应邀莅临公司“马克思主义论坛”,为全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中国农村宗教发展及其解释”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经理吴春梅教授主持。

吴理财教授的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提出问题——“世俗化”理论破产?第二、“空间论”——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第三、“市场论”——各种宗教之间的竞争;第四、“社会论”——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反应。

吴教授条分缕析的报告从提出问题开始。他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日益世俗化。按照世俗化理论,宗教将逐渐式微。然而,多方数据却证实中国农村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得到了快速发展。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接着,他介绍了“空间论”和“市场论”的解释。“空间论”试图从政策空间或体制空间这个角度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原因,认为当下宗教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在政策上或者在基层治理领域让渡了一定的自由空间,放松了对宗教的管制,但这种理论仍然不能回答面对同样的政策调整不同的宗教为何有不同发展的问题;“市场论”则认为,各种信仰之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信仰领域仿佛是一个“市场”,谁能够提供更好的信仰产品谁就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竞争导致的结果并不是令所有信仰的可信性都遭到侵蚀,而是产生了热切而有效率的宗教供应商。”按照“市场论”的逻辑,基督教为中国信徒提供了更好的信仰产品,因此,它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然而,已有研究表明,每一个宗教对应于相对固定的宗教产品“消费者”,定位于特定人群的信仰需要,因此也很难从宗教供给方面来解释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各种宗教的不同发展情况。他还介绍说,有研究者试图证明:公共文化供给之所以对宗教信仰具有挤出作用,是因为国家的公共文化供给跟宗教信仰产品的供给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

吴教授评述道,无论是“空间论”还是“市场论”甚至世俗化理论,这些关于宗教发展的讨论,其实都把讨论的焦点聚集在宗教本身,研究的落脚点也是宗教,而不是社会或信众。

最后,吴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社会论”解释。他认为,对于当代中国农村新兴的宗教运动,必须放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革的脉络中去理解,放在宽阔的社会视野中重新解释。他强调指出,当代中国农村文化之变的核心是公共性的消解,直接表现为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正是因为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或“公共性的消解”导致了农村宗教的发展。他说,农村宗教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不妨解读为农村公共生活衰落和亟待重构的一种变相反应,农村宗教的发展可以看作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个回应:农村福利制度的缺失、互助互惠网络的消解、公共生活的式微和日益加剧的“流动的生活”,都为当下农村宗教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理据。他还从基督教本身组织性强、区隔性强、平等性强、传播性强的特点和乡村个体化相互作用的视角揭示了基督教发展得更快的原因。他指出,乡村社会个体化与农村宗教发展,折射了当前中国农村治理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报告结束后,吴理财教授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公司师生就“宗教与政治、社区生活的关系”、“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的需求和供给”、“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参与宗教活动动机与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提问,吴理财教授一一做出详细解答,并就其他问题与公司师生进行探讨。



【报告人简介】

吴理财,男,1970年生,安徽潜山县人,政治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制度研究所所长,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兼任安徽省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等职。入选教育部2010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首席专家。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专家组成员”。最近5年,主持和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多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各1项,省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另外,参与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等重大研究项目多项。出版著作7部,其中专著3部,合著4部。专著《改革与重建——中国乡镇制度研究》入选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多篇咨询报告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采纳,其中《游走在城乡之间——来自安徽、四川和湖北内陆省份农民工的报告》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的高度肯定,他认为“报告很好,用数据说明概念,事实产生结论,而不是反之。读后很有帮助和启发”。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武汉市第十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一等奖、第七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